太极裆解谜 浅谈太极拳的得力感

一、松、慢、存想结合是得力感产生的条件
竞赛套路有两种练习形式:一是侧重竞赛表演, 二是侧重内劲体验 。 用作竞赛时, 有时间限制, 有观众, 有裁判, 有胜负压力, 有太多的干扰, 因此走架过程中的诸多用意内容不能从容落实 。 用作内劲体验时, 没有时间限制.没有太多的外在干扰, 如果觉得打起来别扭不得劲, 可以停下来保持某个姿势加强存想找回感觉 。 甚至可以退回来重新体验, 可以慢、很慢, 甚至越慢越好 。
所谓感觉就是得力感或称得劲儿 。 关于得力感, 前人有许多描述 。 郝为真说:“如身在水中, 两足踏地, 动作如有水之阻力 。 ”李雅轩说:“在练架子时, 身势应如载重之船行之于江河间 。 ”武禹襄认为“牵动往来气贴背”, “立身中正安舒, 支撑八面”, “运劲如抽丝” 。 等等 。
得力感的产生与得力感的体认, 是通过松、慢、存想三者协调运作而实现的 。 放松是肢体上的要求, 慢是运动速度上的要求, 存想是精神意念上的要求 。
做个试验:手臂平伸出去, 紧握拳, 整个手臂张紧用力, 再松开拳成掌, 手臂肌肉放松不用力, 越松越好 。 细细体认这两个过程, 哪一个过程中臂沉重有力, 哪一个过程中臂轻飘无力, 非常明显, 放松状态的手臂反而觉得沉重有力 。
套路练习时松柔不用力, 沉肩坠肘, 手臂就重起来:气沉丹田, 腹部松净, 身体就重起来 。 四肢、躯体重起来, 压下来, 就要去支撑、去托起这些重感, 于是, 虚领顶劲、腰形上顶、拔背、挺膝等向上的用意过程相伴而生 。 愈松, 愈压得沉重 。 身体各部有负载肢体重力体验之日, 就是内劲上身之时, 重力感愈明显, 内劲质量也愈高 。 压与托, 相辅相成 。 互争互抗 。 除了上下的压与托及对拉拔长, 还有左右之间、前后之间的互争, 两手互争, 手脚互争, 头手互争等等, 无处不争 。 得力感明显的部位是胸背, “牵动往来气贴背”, 即是此得力感 。 其次是手, 腰起主宰作用, 如果腰失去得力感, 全身得力感尽失 。
慢、放松, 最容易体认出稳实有力之感 。 慢练、肌肉放松的拳术较之快练的拳术, 更有厚实有力之感 。

二、身心兼顾, 内外联系
得力感不单纯是身体方面的体验, 它是与外界有联系的, 与外界联系的存想 。 可以用“气宜鼓荡、神宜内敛”来指导 。
古人认为, 气是构成宇宙的最精微物质, 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精微物质 。
“气”在古典太极拳文献里经常出现, 除具有物质含义外, 在不同的地方还有其他不同的含义 。 如“气宜鼓荡”之“气”就同时具有气势、物质的含义 。 长期练功的, 能感受到体内气的存在 。 比如在腹部, 就有诸如蠕动、气团活动、宽畅松净等多种感觉 。
察“气宜鼓荡”:鼓, 有振动、膨胀的意思;荡, 有摇动的意思 。 鼓荡就是生生不已的运动宛如可伸缩的立体球, 能向八方辐射动荡开去 。 有的人行拳时气沉丹田, 腹部宽畅松净, 或腹部有气团活动之感, 但仅用此冠以“鼓荡”是不全面不贴切的 。
太极拳要“无使有缺陷处, 无使有凸凹处, 无使有断续处” 。 这不仅仅是对动作姿势的规定和要求, 同时还有对意、对气势的要求, 只有照此去做, 气势、意念才相对容易做到无缺陷、无凸凹 。 李亦畲说:“欲要周身无缺陷, 先要神气鼓荡 。 ”有些在练习时要求意念放大:头刺蓝天, 足插大地, 顶天立地, 全身充盈于整个宇宙空间, 身体内外界限模糊不明, 我即空气, 空气即我 。 此时, 体内细微的生理活动、气感等都会被放大, 有天地空气随之鼓荡之感 。 这个鼓荡, 是先有心理活动、身体配合, 后出现生理反应, 继由体内生理活动诱发到体外心理活动放大得到 。

推荐阅读